前言 本文 ... Read more.
我正在閱讀的書
「有書好讀」讀書會即時動態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
* 作者:吳偉立
* 出版社:群學
*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10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5223
* 裝訂:平裝
*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引述博客來網站)
連鎖加盟制的內幕調查
創業當頭家是台灣許多人的夢想,而「連鎖加盟」無疑是時下勇於冒險者的圓夢捷徑。然而「頭家夢」真的如此美好?《血汗超商》的作者本著公共知識份子的批判精神,切入組織最龐大、制度最完整的便利超商體系,詳述其產業歷史及運作實況,揭穿這個受主流商業媒體高度吹捧的神話組織不為外人知的真實面貌。本書以底下這幅景象說出了連鎖加盟制被緘默封口的祕密:
與連鎖總部簽約,就像是與魔鬼交易。總部(魔鬼)告訴你,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你邁向夢想的過程中,魔鬼開始依約拿走它要的健康,於是你逐漸形容枯槁;想回頭已不見來時路,只好身不由己地走下去,魔鬼又取走了它要的自由;不久你發現這段逐夢之旅只剩自己一人孤立無援,原來魔鬼早已拿走它要的人際關係。最後你不支倒地,對魔鬼發出質疑,我的夢想呢?「嘿嘿,就在前頭而已啊!我怎麼知道你竟然走不到。」
本書特色
值此景氣寒冬之際,推出這部揭穿連鎖加盟制度真實面貌的《血汗超商》真的好嗎?會不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絕望?當喜鵲紛紛預報景氣回春,人們是否還想聽見烏鴉的聲音?這是出版前最大的掙扎。然而,隨著相關新聞接二連三的爆發,使人驚覺這一切似乎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台灣社會不正視此問題,並謀求根本的解決之道,將有更多無助的人遭受不義制度的嚴厲剝削。本書邀請妳/你看見,自以為熟悉,其實也不一定很熟悉的便利商店。
作者簡介
吳偉立
學歷: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現職:財訊雜誌記者
座右銘:「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
名人推薦
謝國雄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蔡志杰 /苦勞網特約記者
質疑和挑戰常識與現狀,並與之斷裂,是社會學探索社會生活的獨特方式。社會學更試圖指出常識與現狀之外的其他可能,如本書所提出的:正視「名為企業間的關係、實為勞資關係」的現象、立法與集體行動。可貴的是,本書也是這個努力中的一環,即作者將學術專著轉化為通俗可讀的書籍,藉此與台灣社會溝通。這是立基在嚴謹的「專業社會學」之上,體現公共利益的「公眾社會學」。
——謝國雄,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兼所長
台灣的工運通常只進行素樸的組織工作,所謂素樸,並非指沒有政治想像,而是指沒有組織策略。台灣工運界沒有從事產業研究的習慣,而不了解產業特性,就無法找出組織此產業部門內之勞動者的途徑。偉立這本著作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零售業中的加盟體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分析,讓我們得以一窺加盟體系的堂奧。
——蔡志杰,苦勞網特約記者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社會書
* 規格:平裝 / 218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謝國雄序/ 「歡迎光臨!」
蔡志杰序/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辛酸頭家序/ 圓夢成功?圓夢成空!
楔 子 加盟制度:圓夢捷徑?
第一章 翻身之梯或地獄之門
第二章 回首往昔
第三章 「高層」的內幕
第四章 櫃臺後的故事
第五章 銷售工廠
第六章 借雞生蛋
第七章 國家在哪裡?
第八章 展望未來
後 記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
序
top
推薦序一
「歡迎光臨!」
謝國雄
「歡迎光臨」聲中,加盟超商提供了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不打烊的服務,便利了全民,肥了連鎖超商的集團總部,到底誰付出了?誰墊底了?他們為什麼甘之如飴?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做手工」的家庭代工與黑手變頭家經營的小工廠。今天街頭轉角看到的卻是7-Eleven、全家或者OK超商。由生產到消費, 由製造到服務,由密閉昏暗的工作坊到開放明亮的連鎖門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變化! 但是台灣社會真的變了嗎?本書給了一個會讓你掉眼珠的答案:沒變!
不論是一九七○年代或二○一○年,台灣人同樣企望自己創業當「頭家」,而這個頭家不過是受到各種限制的「工頭」,貫穿其中的是外包邏輯。一九七○年代出口導向的工業化中,貿易商接訂單轉交給小工廠,製造小工廠再發包給小型工作坊與家庭代工;在這個外包網絡中,國際市場波動的壓力,層層轉嫁到最底層的家庭代工。二○一○年,連鎖超市集團透過加盟契約與各種營業規定,將壓力下傳到加盟店的店長,同時不遺餘力地將利潤上吸到集團總部。不論三十年前或今天, 國家的法律與行政都以「尊重市場運作」與「契約自由」為由,對此保持「中立」。
然而,真的沒變嗎?不,其實有變。首先,傳統零售商店(「柑仔店」)不見了。其次,加盟店主面對的是力量更大、控制更全面、更細緻的總部。第三、想透過連鎖商店來創業的逐夢者,面臨的是寡頭壟斷的市場,他們除了選擇加入連鎖體系外,別無出路。最後,在門市層級的競爭更加劇烈,加盟店長只能以無限延長的工作時間與榨取時薪工人來求取生存。
換言之,台灣資本主義發展有常與變,頭家夢與外包邏輯是常, 產業頂端逐漸被壟斷與產業底層的完全競爭並存,則是變。本書將當代看成歷史、將歷史看成當代,讓我們有機會反省台灣社會的前世與今生,進而解開「我們是誰?」、「我們在追求什麼?」以及「我們為何是這幅模樣?」的集體身世之謎。
質疑和挑戰常識與現狀,並與之斷裂,是社會學探索社會生活的獨特方式。社會學更試圖指出在常識與現狀之外的其他可能,如本書所提出的:正視「名為企業間的關係、實為勞資關係」的現象、立法與集體行動。可貴的是,本書也是這個努力中的一環, 即作者將學術專著轉化為通俗可讀的書籍,藉此與台灣社會通。這是立基在嚴謹的「專業社會學」之上,體現公共利益的「公眾社會學」。祈願本書能成為台灣讀書界與文化界的暢銷書,讓貼近台灣社會動脈、踏實、深刻、具有啟發力的社會學著作能成為「非小說類」的主角。
(謝國雄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推薦序二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蔡志杰
在筆者寫作這篇序言之前,其實與本書作者偉立並未曾有機會謀面。我們之所以有些聯繫,是因為二○○六年間,苦勞網曾經短暫組織過一個「大賣場調查團隊」,我作為苦勞內部負責此一調查團隊計畫的成員,與當時在撰寫相關議題碩士論文的偉立開始認識。如今,偉立改寫其論文準備出版,他找到我為這本書寫序,我欣然接下這個任務。
資本與產業的集中化
偉立這本書考察的是零售業中便利商店的「加盟連鎖」體系。在製造業資本投入流通領域後,因為連鎖體系挾其門市數目多、進貨量龐大,便要比個別店面擁有更多進貨議價空間,再加上P O S 系統的建立,使得加盟門市還能跨足各種費用代收業務;相形之下,整合程度較低的其他零售業形式,就較難因應市場需要而被邊緣化。
作者在這裡提供的,其實是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個別卻又宏觀的背景。隨著產業資本的投入,使得零售業進行較大規模的集中化,產業兼併以競逐更為壟斷的利潤。而在對外挾其規模經濟以打擊競爭對手之時,對內也要盡量降低開支、透過種種管理手段來轉嫁成本。
於是雖然總體便利商店數量不斷攀升,但個別門市的平均營業額卻是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對於加盟總部來說,它的總營業額仍然隨著更多門市的開張而增加,且門市營運成本都由個別加盟店吸收掉了;而對個別加盟主來說,因為競爭店家越來越多,卻必須投注更多心力才能維持既有的營業額。這是個別產業的背景。
至於我說這亦是宏觀或甚至是資本全球化的背景,意即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所有產業,是全球化的共同現象之一。君不見,不論哪個產業,掌控流通市場的跨國大品牌互相兼併以爭取更高市占率,但其生產製造面,卻不斷透過更為零散化的分工體系、朝向更為非正規化的勞動方式來進行,以降低更多成本。
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
偉立花了相當多篇幅介紹加盟體系及其門市如何運作。基本上,一家門市的經營並沒有太多自主性可言,門市無法獨立進貨,賣什麼東西、價格多少、在貨架上如何陳列、甚至包括如何賣(招呼顧客的銷售詞及語氣),加盟總部都已制定統一的經營方針。
這些為加盟總部所牢牢規範住的操作方式,使得經營一家門市不需要太多技術。如同作者所言:店長層次一個月、一般工讀生一星期就熟悉工作了。如何操作收銀機以交接班,依靠的不是基本原則,而是完全按表操課的複製。
對於這種勞動標準化過程,作者認為是試圖把勞工去技術化。去技術化的結果是不必僱用專職勞動者,時薪工讀生就可填班。另外,當一九九○年代後期,零售業面臨適用勞基法的關頭時,加盟總部大量把原來的直營門市轉為加盟門市,將原本總部直接僱用的人事轉由加盟主來負責,也就是轉嫁其人事成本。
總結這些現象,作者認為,零售業的加盟制度,其實就是製造業外包制度的轉化,而加盟主如同外包體系中承攬部分製程的小頭家,在其中懷抱「翻身」成為「頭家」的想望。
以促成組織為導向的產業研究
我想本書呈現了,加盟體系是否足以讓一個人翻身成為頭家的具體現實:由於總部對加盟門市的層層掌控,其答案明顯是異常晦暗的。
從工運的角度來看零售業的勞動議題,多半會想到組織基層時薪工讀生,相較起來,偉立在書末激勵加盟主應該團結起來,可說是不一樣的路徑。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反對市場主導的生產及社會關係,如果從這個立場出發,加盟主當然應該團結起來向零售業財團爭取權益。問題在於如何可能:從主觀來看,擁有門市、當家做主的海市蜃樓掩蓋了加盟主乃為小工頭、而遠非頭家的事實;從客觀來說,這些「頭家」被加盟機制緊緊綁在個別的門市裡,彼此為市場中的競爭者而互存猜疑,也就缺乏團結起來的社會基礎。
即使加盟主們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權益,但如果繼續以頭家自居,那麼,這些「頭家」是會將利益與基層工讀生共享,還是獨自佔有利益以做為晉升成更大頭家的資本呢?如果是後者,那加盟主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利益這回事,是否只是更鞏固其作為頭家的階級躍升想望呢?
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有基層零售業勞工的組織運動,那才會對從事門市人事管理的「頭家」們產生壓力,迫使他們也必須團結起來轉而向總部要求更多利潤分享;而兩個部門的組織運動如果能與時俱進,也比較可望對於零售業的勞動環境,產生較正面的拉動力。只是,組織零售業勞工的主客觀條件,並不比組織加盟主的條件好多少。
台灣的工運通常只進行素樸的組織工作, 所謂素樸, 並非指沒有政治想像,而是指沒有組織策略。台灣工運界沒有從事產業研究的習慣,而不了解產業特性,就無法找出組織此產業部門內之勞動者的途徑。偉立這本著作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零售業中的加盟體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分析,讓我們得以一窺加盟體系的堂奧。
我想偉立寫作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協助加盟主們「看穿」加盟體系。但即使看穿了體制對個體的結構性壓迫,並不自動保證行動者會轉向團結組織起來,依據以往經驗,更多的底層勞工是從此認命,或試圖往上爬以脫離勞工身分。
如果說這本書是一塊進入零售加盟體系產業研究的敲門磚,那麼,如何使其中的行動者,不管是基層勞工或小工頭,能夠組織起來挑戰市場導向的勞動體制,這就有待更多的研究考察與實踐分析了。
(蔡志杰為苦勞網特約記者)
... Read more.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有書好讀第四本書: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以下文章轉貼自博客來書籍館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 作者:藍佩嘉
* 原文作者:Pei-chia,Lan
*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3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485907
* 裝訂:平裝
* 定價:450元
書籍介紹
或許,所有灰姑娘的問題其實都有個從容單純的答案。
文/DL"2009年02月09日"
灰姑娘的故事裡,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是繼母和兩個惡姊姊頤指氣使的挑剔、指派?渾身髒兮兮灰姑娘希望能跟姊姊們一起去王子的舞會?好心的天使變出老鼠士兵、南瓜馬車?還是王子終於找到玻璃鞋主人,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看著書的某一天,灰姑娘這個書名突然讓我想到這些。 開始的自序,藍佩嘉(more)
內容簡介
top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作者簡介
藍佩嘉
西北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台大社會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社會學、工作社會學,和移民與全球化等。曾於柏克萊大學、紐約大學、荷蘭國際亞洲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論文著作刊登於國內外知名期刊,並常於《中國時報》觀念平台撰寫專欄。
名人推薦
top
吳音寧(作家)
林鶴玲(台大社會系主任)
胡淑雯(作家)
柯裕棻(作家)
夏曉鵑(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張茂桂(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謝國雄(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顧玉玲(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序
洗衣籃與香水信紙
那是1999年的一個夏天午後,天空很藍,陽光灑了滿地。
我剛從台北搬回芝加哥,剛完成一年的田野工作,大隱而世,準備開始和博士論文長期抗戰。面對厚厚一疊訪問稿以及雜亂的資料,我苦惱著不知如何整理,只好先來清理家居環境,前去街角的投幣洗衣店從事家務勞動。我租的廉價公寓位在族群混合、階級轉型的的城市北端。這個社區的居民長期以來以非洲裔、拉丁移民為主,市街上漫布著我常去的牙買加小吃店、墨西哥麵包店,然而,沿著密西根湖畔,以吸引年輕雅痞為號召的新大廈,正一棟棟蓋起來。
當我扛著一籃髒衣服走在街上,一個中年白人男性從我身邊經過,沒頭沒腦的丟了一個問題給我:“Do you know anybody who can take care of my mom?” (「你有認識人可以來當我媽的看護嗎?」)我瞠目結舌,無法在腦中將這一串英文字轉譯成為有意義的問題,這位老兄可能以為我聽不懂英文吧,看我沒反應就轉身走開了。
扛著洗衣籃,我站在白花花的陽光下,困惑慢慢蒸發成憤怒。
優勢族群看見深色皮膚,就以為看見奴隸的腳鐐與打工仔的漂泊靈魂。類似的情境早發生在1965年的紐約,黑人女性主義詩人安卓勞德(Andre Lorde),推著她的女兒到一家超級市場購物,迎面走來的一個金髮小女生,拉著白人媽媽興奮地說:“Look, mom, a baby maid!” (「媽媽你看,這裡有個小孩女傭耶!」)
我選擇研究家務移工這個題目的由來單純,工作與性別是我的專長領域,移民人權與社會不平等也呼應我政治上的關懷。沒有料到的是,我在田野工作與寫作論文的過程中,這個主題屢屢和我自己的生活經驗交相激盪。墜落美利堅異鄉,在他人的注視裡,我突然變成一個披戴傳統面紗的「第三世界女人」,或是充滿異國風情的亞洲女郎。失去母國語言文化的羊水保護,我努力讓自己的英文口音?美國化?,以免我的美國學生把?聽不懂助教的英文?當作抗議分數太低的藉口。作為一個少數族群、有色女人、以及外籍勞工,是菲傭在台灣,也是我在美國。人們眼中的美國夢土,在我的求學與工作經驗中教會我更多有關核心國的文化霸權或種族歧視的非正式課程。
當然,我不至於天真地忽略我與東南亞移工之間的明顯社會差異。我們的平行移民路徑,反映出世界體系的多層分化:台灣留學生去歐美核心國取經的同時,台灣資本家從亞洲的邊陲進口廉價勞動力。台灣的報章雜誌不時對於全球化的生活風格提出浪漫歌頌,像是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台灣人暢談在上海跟英國朋友一起吃義大利麵,眺望蘇州河的燦爛霞影。然而,地球村的烏扥邦只適用於有經濟及文化資源者得以跨國流動的都會新貴,他們享受的豪華五星飯店與異國情調餐廳,實是移民勞工遠渡重洋前往的血汗職場。
這本書是幾番蛻化過程的產物,結繭的前身是我於2000年在西北大學畢業的博士論文,脫蛹而出的第二回,是2006年由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的英文書: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跨國灰姑娘:家務移工與台灣新富雇主》)。
最後的這一輪蛻化,是返璞歸真的母語書寫。除了語言上的轉換,也包括文字與格式的修改。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透過學術論理說服人,並能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來讓讀者感同身受。對我個人來說,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升等或版稅,而是為了完成我在過去的兩個約定。
我在菲律賓社群中進行田野工作的期間,寫了一篇研討會論文,移工朋友偶然看到了抽印本,興奮地在教堂裡相互傳閱。我很懷疑她們是否有仔細閱讀其中的內容,只見到她們努力搜尋化名掩飾下的熟悉故事:?啊,這是我、這是我,那是在說你啦!?。坦白說,當時的我心情忐忑,不知道自己的詮釋與分析,是否適切地再現了她們的經驗。
下星期天,我再到教堂去,一個菲律賓朋友把我拉到旁邊,遞給我厚厚一封信,裡面有五頁粉紅色的香水信紙,工整的字跡寫滿了她從出生長大、到各個國家幫傭的經驗。她握著我的手說:?我看到你的論文後,心裡很高興,我想,原來是有人把我們的經驗看成很重要的,所以,我要把我的人生全部寫下來,我希望別人知道我的故事。?
當我對學術生涯心生倦怠時,我常常會想起這件事,想起那廉價的香水信紙中承載的寶貴心情,以及手掌交握時不言而說的約定。我不是信差。儘管我透過大量話語的直接引用,企圖讓主角發聲,然而本書呈現的生命故事必然經過我的擷取與重組。我比較像是翻譯者,希望透過書寫與詮釋,能夠讓她們的故事被看見與被了解。但願能夠透過社會學的透鏡,映現移工的生命紋理、結構困境,也讓台灣雇主與民眾看見自己。
我仍然相信,如同二十歲時決定改唸社會系的自己所相信的,社會學的分析與文字可以幫助我們體察社會現實的運作、了解與我們不同的人群的命運,從而提供改變社會現狀的可能。但願這本書的寫作,多多少少實現了我和年少自己的另一個約定。
這本書從研究、寫作、出版到譯寫,經歷十年歲月。其間承受無數援手,也累積了許多人情債務。我在英文書裡致謝過的老師與同儕,這裡就不再重複,容我在這裡僅感謝台灣的朋友們。
本書的最大功臣是我所訪問的眾多菲律賓、印尼與台灣女性,儘管我無法在此列出她們的名字。我希望這本書對於她們的經驗與處境做出公平適切的詮釋,雖然任何文字都無法生動再現這些由淚水、汗水與笑聲編織出來的生命故事。移工朋友帶給我的不只是研究的資料。田野過程中結識的這些勇敢女性,教導我如何用愛與信心面對人生的試煉,她們的熱情與堅忍,讓我躁動不安的靈魂得以變得溫暖和踏實。
田野過程中,我感謝新事勞工中心的韋薇修女與林修女(Sister Ascension)大力相挺。其他的NGO團體,包括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特別感謝吳靜如)、希望職工中心、台北聖多福教堂、高雄海事中心也提供我觀察機會與意見交換。本書的版稅將捐贈給新事勞工中心與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兩個團體。
回台灣進行後續研究的數年間,我得到許多優秀助理的接力協助。張婷菀與譚貞潔在第二階段的田野工作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羅融在訪談整理與資料彙集上提供莫大幫助,李慈穎是行政庶務上的能幹幫手,張蕙蘭與張昭雅則負責收集整理新聞資料,最後,鄭玉菁協助將英文書翻譯為中文初稿,提供我順暢改寫的基石。她們的勞動幫助這本書成形。
書稿的屢次修改過程中,我受惠於許多人的意見,包括曾嬿芬、莊雅仲、吳鄭重、孫瑞穗、夏傳位,以及在<台灣社會季刊>、<台灣社會學>、<台灣社會學刊>投稿發表時的評審與主編。台大社研所的修課學生,我在中研院、清大、高醫、東海、世新等學校演講時的聽眾們,也都惠予刺激與想法。
我感謝許多朋友協助介紹受訪者或者張羅相關資料:藍佩玲、洪儷倩、陳怡如、王淑津、陳昭如、陳偉智、黃于玲、陳怡伶、沈秀華、馬騰、林津如。也要謝謝夏曉鵑在多年前鼓勵我朝向此研究主題,陳志柔、湯志傑分享中研院的圖書資源。編輯與校對過程,承蒙行人出版社的賴奕璇與周易正的細心處理。
本研究的物質基礎有賴以下單位的獎助:美國西北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獎學金,中研院東南亞區域研究中心的田野研究補助,以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研究計畫補助(91、92、93年度)。本書的英文版獲得國際亞洲學者會議(ICAS)頒發的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獎(2006-2007)、美國社會學會的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2007),我也一併感謝。
我要藉此謝謝兩位引我入門的老師:謝國雄領我看見黑手社會學的勞動過程與甜美果實,陳東升勇於打破學術陋規,大力扶持年輕學者。台大社會系的同事,是最慷慨熱情的黃金組合,特別是曾嬿芬、蘇國賢、劉華真、吳嘉苓、林鶴玲、林國明等飯友,助我超脫學術界的孤獨囚牢。
最後,僅以這本書獻給我的父母。我的母親王鶴,是台北農村家庭長大的女兒,她拉拔大我們一家五個小孩,沒有任何保母和女傭的幫忙。我的父親藍志青,在 1949年的戰火中,意外搭上軍艦離開廣東家鄉,成為台灣島的政治移民。在冷戰的阻隔下,他沒有機會與家人團聚,直到四十年後,在母親的墳前潸然跪下。
在飲水行走之間,我的父母默默地教我體會與珍惜人生的素樸簡單。駑鈍如我,直至近年方才聽見這無言旋律,仍然笨拙地學習吟唱。我但願這本書在政治的高亢、學術的中音之餘,也能傳遞生命的飽滿低音,在芝加哥的洗衣籃、馬尼拉的香水信紙之間悠悠迴盪。
內容連載
§內文1
第五章 灰姑娘的前後台
某次週日彌撒後,我跟Luisa及幾名菲律賓移工朋友到一家美式速食連鎖餐廳吃午餐,如同往常,店裡坐滿了一群群移工,在象徵全球資本主義的金色雙拱商標下,她們開心地吃著薯條和漢堡。在這個消費時段,只有少數的台灣顧客,空氣中流動著菲律賓的家鄉話、同鄉團聚的熱情興奮,與離開雇主管轄區的輕鬆自由。
我留意到Luisa帶了一個裝著衣服的袋子,隨口笑她一大早就忙著逛街購物。她搖頭,有點難為情的解釋:「不,這些是我回家時要換的衣服。我在外面時,想要看起來聰明、時髦。」Luisa輕撫著身上穿的象牙色絲質襯衫:「穿著這樣的衣服,我看起來像個企業經理(business manager)。」她指著袋子繼續說:「那些衣服,我在市場買的,只要台幣一百塊!穿著它們我就變成『管家經理』(house manager)。」
爽朗的幾聲大笑後,她的上揚嘴角化為苦澀的自嘲:「所以我回家前要換衣服、卸妝、把迷你裙換掉。我在家裡像個完全不同的人。你知道的,就像灰姑娘一樣!」
移工灰姑娘跨越的不只是菲律賓/印尼與台灣之間的國界,她們的遷移旅程也來回穿越多重的空間場域,包括雇主的家、城市的公共空間,休假時返回的家鄉,甚至透過電話與網路而連結出的虛擬空間。在這些多重的地理尺度中,空間不單純是固定的物質場域,而是透過人們認知與經驗時空關係的方式造就了空間的樣態。
同一個地理空間,對不同的居民來說,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意義與功能。和雇主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家務移工在這個「家」中的位置卻是高度邊緣化的;工作與居住場所的合一,讓她們難以保有隱私空間。同樣是異鄉人,社會階層低的家務移工不像專業外派人員,可以享受外國人的特權優勢與「世界人」的尊貴身分,她們是全球城市中的底層階級,能夠使用的公共空間與社會資源非常有限。
社會學家高夫曼(Goffman 1959)用「前台」與「後台」的戲劇學比喻來理論化人們的日常互動模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如演員,會持續因應不同的觀眾與情境,來維持自我的形象。而這樣的印象表演是有時空限制的,「前台」(front region)指的是有觀眾在場、進行特定表演的區域,在前台受到抑制的某些行為則出現在「後台」(backstage)。我認為這樣的概念非常適合用來闡明跨國灰姑娘在不同社會空間中的角色轉換與情境表演。我更進一步擴展高夫曼的概念來分析社會空間中無所不在的權力關係。從此觀點來看,人們如何刻畫空間界線、協商空間意義與再現空間樣態,構成了一處日常生活的鬥爭場域,雇主與移工雙方皆在其中展現權力的控制與抵抗。
跨國灰姑娘並非只留下玻璃鞋,等待王子來拯救她脫離苦難。家務移工利用商品、科技與其他人群的跨國流動,幫助她們重構社會空間。雖然空間可能成為施行勞動控制與族群隔離的工具,但空間也是移工們施展能動性的重要媒介。她們利用生活科技(尤其是行動電話),來鬆動工作上的時間與空間的侷限、經營跨越地理國度的人際網絡。她們將火車站、公園等城市公共空間轉化為聚會平台或暫時家園,在週日的集體現身中,用八卦當作抵抗武器,用消費建立自我培力。
讀者書評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3,共有3位網友寫書評。
*
1.
Silent
/ 台灣台中
2009.07.04看Silent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曾幾何時,作為台北繁榮、進步象徵門面的台北車站,已經成了外勞的聚集地,每到假日,台北車站東西南北四處的數個出口處,只見他們或者席地而坐,或者在地上鋪了報紙、帆布,就這麼吃喝、聊天了起來,愉快、幸福的笑容在臉上蕩漾著,自在、開心的笑聲在空間裡迴盪,對比於路過的台灣人緊繃的神情與皺起的眉頭,他們是懂得在生活中找尋小小幸福的快樂民族,吹著車站的免費冷氣,躲著台北盆地炙熱多雨的夏日,又有什麼地方,更適合這群來自他鄉的社會基層勞工呢?這個難得的休息日,他們用最省錢的方式,找到打發時間的方法。「你看,這些外勞把台北城的門面弄成什麼模樣,每一個來到台北城的人,只要看到這些外勞在這的模樣,一定會想,這地方到底是怎麼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台鐵真的很爛,連自己的車站都管不好,你看看,那電扶梯髒成那樣,地下層昏暗的照明,都已經泛黃的磁磚,到底有沒有在管理阿?」某位台北市議員在台北車站對276名台灣旅客進行調查,有70%的人認為外勞在週日製造的噪音和混亂感覺「噁心」or「壞」,有90%的人認為這是「不良的次文化」,會影響到台北車站作為台北現代形象的象徵地標。
2007年10月,台北車站的牆壁依然泛黃,地下層的照明依然也很糟糕,但是已經看不到外勞的身影,假日的台北車站又重新回到了台灣人的手裡,不再是外勞的天下,改變的原因在於,台北城奢華、名貴象徵的百貨公司---微風廣場進駐了車站二樓商圈,而為了要讓台北車站的空間概念,從本來的人潮流逝轉變成人潮聚集,方能為微風台北車站帶來商機,因外勞佔據車站大廳所造成的龐大推力,勢必要有所改變,於是,在持續不斷的巡邏保全人員的驅離下,外勞的活動空間轉移至台北車站外面的空間,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仍然會影響他們去台北車站消費的意願阿,但是自從捷運台北車站通車後,還有多少人還會踏上台北車站外的地面呢?當然,事實的真相是,台北車站的地下一樓到二樓是微風廣場的經營範圍,站外並不是。
其實移工的聚集,絕對是1989年落成的新台北車站設計者從沒想過的,因為設計師當時的設計理念即是要強調車站的流動感,並預防無家可歸的遊民在此聚集,因此將車站最重要的等候區設計在地下樓層,這也就能解釋偌大的台北車站大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找不到任何一張可供休憩的座椅。設計師也許\是從台灣人的生活習慣去思考,認為只要沒有了座椅,有著充足的光線與廣大的空間,這些外在的環境因素即能將流浪漢排擠在外,但是沒有料到,10年之後在台灣出現的移工中,以13萬人位居首位的印尼人,有著席地而坐的習慣,「台灣人覺得這樣不好,坐地板很醜、很髒。不管他,我們習慣了。我們在印尼那邊,睡覺是地板、看電視是地板、吃東西在地板……在這裡(火車站),我們吃印尼菜、說印尼話、買印尼東西,好像我們在印尼,不是台灣。」
不似菲籍移工可以在中山北路的聖多福教堂一帶找到家鄉的感覺,伊斯蘭教禁止女性進入清真寺的律令,使得為數廣大的女性移工在寶貴的假日無處可去,相較於每週日固定放假的菲籍移工,強調「吃苦耐勞」、「放假少」的印尼移工,對於這座城市是很陌生的,於是台北車站的大廳,幾乎是她們的唯一去處,而40 分鐘車程外的桃園後火車站,則是桃園工業區大批的男性移工假日的天堂,方便的鐵路交通,將兩座城市串起之時,也串連起不同國度之間,同樣寂寞的兩顆心。原本金華百貨經營的二樓商店街店面,則因與台鐵有著業務上的糾紛,得以讓經營外籍移工生意的店家得以進駐,移工能在這邊吃到家鄉口味的食物,看到家鄉的新聞、刊物,不需花錢又有冷氣吹,還可以藉機認識新朋友,有什麼地方比這更適合他們打發時光呢?因此台北車站成了許\多移工休假日的最佳去處,在微風廣場進駐前,在車站隨機受訪的外籍移工中,平均每週日花費5.8小時於火車站大廳。
今日的台北火車站已經看不到外勞聚集的蹤影,被趕出的外籍移工,如今何去何從也不是許\多台灣人所關心的,我們可能喜歡自己的城市有個地方被稱為「小菲律賓」、「緬甸街」,也會在每年的4月跑去台北縣的中和參加潑水節,但是那是初於我們想要去體驗異國風光的時候,有更多的人也許\還不能接受,這些有著深遂五官與暗沈膚色的異鄉人出現在住家附近,每天晚上台北市定點定時的垃圾收集點附近的家庭幫傭,以及每週日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一帶的外勞,又有多少人是沒有用歧視與鄙棄的眼,看著她們呢?我們其實一點都不關心這些為台灣奮鬥、努力的外籍移工,也不關心養育新台灣人的外籍配偶,幫他們貼標籤、污名化是人類對待其他族群最擅長的事,但我相信,只要經過長時間的教育與宣導,種族的議題終將消失,當台灣人已經能夠接受變性人成為電視娛樂節目的「天后」,出櫃的男同性戀作家在節目中暢談自己的專業與感情,有著悠久種族問題的美國能出個黑人總統,那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想當年,我也曾經用複雜的眼神,看著外籍移工過……
2.
Silent
/ 台灣台中
2009.07.04看Silent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為什麼不回家呢?」已經喝完了杯中飲料的我,用手中的吸管翻攪著冰塊,美式速食店裡的冷氣開的有些強,我們都覺得有些冷,但是看著窗外那刺眼的陽光穿透了中山北路茂密的行道樹,放置在人行道上的金屬垃圾桶反射出火花似的光芒,想著那樣的陽光與溫度,決定繼續留在店裡。「回去?回去要作什麼?」說這話的時候,她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兩間對比極強烈的屋子,又邊那棟有著高聳、刷得粉白的圍牆,呈三角形向上延伸的屋瓦下,是仿希臘的柱式建築,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哪個大戶人家的豪宅,而左邊的那間,則是最傳統的鄉下傳統建築,低矮的屋瓦,陳舊的牆面以及狹小的門,兩者放在一起極不協調,「左邊是我家,右邊的則是我在新加坡幫傭的表姊,這房子是她三年工作的成就之一,今天是這回來台灣的第17個月,從上個月開始我才還完仲介費,才有可能開始拿錢回家,我希望等到回家時,房子已經像表姊的那樣漂亮!」
已經來台灣工作兩次的Jessica,在母國可是小學老師,而坐在她身邊發呆的jennie則是國家銀行的職員,都是國家經濟不振的最直接受害者,她們不願讓家鄉的親友知道,有著國立大學學歷的她們竟然在國外從事著最低下的幫傭工作,諷刺的是,Jessica在這照顧著雇主的小孩,而她在家鄉也請了一個鄉下來的女孩幫忙照顧家庭!身兼雇主與聘僱工的雙重身份,並沒有對她造成太多困擾,因為她很清楚知道,這些年的辛勞付出,除了能夠扛起持家的重擔之外,更能讓女兒一路讀到大學畢業,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其實Jessica有些話沒說,她之所以回不去的原因,除了母國經濟衰退、蕭條外,已經習慣海外相對於母國的「高收入」,且通常會養成的「多消費」習慣,以及回到家鄉時出於「愛面子」而過著近乎炫耀式的消費行為,原本計畫在海外辛苦工作多年以供從事小生意、買賣的計畫,遠遠難以達成。而三年的低技術工作,也使得她們原本具備的人力資本價值大大貶值,回國通常只能從最基層開始,諸多種種的不習慣與不適應,使她們漂泊於各個國家之間,而這個惡性循環並不僅存在自身,其子女從小耳濡目染父親或母親的境遇,還有受到良好教育所具備的外文能力,使得這樣的經驗將在兩代、甚至三代人之間複製、傳承著,終究造成了「移工家族」。
不知是否我倆都體會到這課題的嚴肅與感傷,覺得店內的冷氣好像又更強了,「走吧!出去外頭逛逛!」Jessica起身說道,每週日的寶貴休息時光也不應該是在如此的情緒中度過,我們決定,讓附近賣著家鄉商品的店家沖淡有些感傷的情緒,也許\在消費後帶來的感傷與空虛會更勝現在,但那也是之後再去煩惱的事情。推開了有些沈重的玻璃大門,午後的陽光,其實很溫暖……
3.
Vincent
/ 台灣台中
2009.02.28看Vincent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本書前半非常的沉重,你可以看到家務移工們出國幫傭的各式各樣理由。
其中不乏在母國從事高階工作的白領,僅僅是因為國家積弱不振,她們就得被迫出國從事受人歧視的工作。
更甚者,自許\為自由平等國家的我們,也在這場全球性的家務外包鏈中,扮演了種族歧視者的角色。
「外勞」與「外籍人士」這兩個詞所代表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前者是膚色漆黑,下流低賤的低級人種,後者是來自富裕國家,淡膚色的專業白領。
當作者詢問到某些雇主:「與非家庭成員同住是否會不方便?」時,他們常如此說:
「不會啊,因為她會做隱形人!她一看人多,就會躲在廚房,躲在陽台,讓客人看不到她,她是well-disciplined。」
這是客人來的時候,那如果是你們家人在看電視呢?
也是一樣啊,她都躲在陽台,這真的是非常有教養的。
躲在陽台喔?
我們家陽台大大的,view又漂亮。
彷彿在我的眼前浮現一個口袋裡有兩個臭錢,對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毫無同理心,口沫橫飛、得意洋洋的表現自己沒有人性的一面的人!
在閱\讀的過程中,時而也為自己感到羞愧\,因為我也曾幾何時覺得外勞看起來怪可怕的!
不過我為自己辯解的理由是:有些外勞身上又髒又臭,又在公共場所大聲呼么\喝六的,換作是台灣人,我也怕!
好吧,這番辯解連我自己都說服不了… ... Read more.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有書好讀」第三本書:部落客宣言
「有書好讀」第三本書:部落客宣言
部落客宣言 A Blogger’s Manifesto: Free Speech and Censorship in a Digital World
* 作者:林瑞谷
* 原文作者:Erik Ringmar
* 譯者:李宗義、許雅淑
* 出版社:群學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5117
* 裝訂:平裝
*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top
「言論自由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石之一,長久以來西方人已經把言論自由視為理所當然。人權、民主與個人自由表達的權利界定了西方人的模樣。所以我們幾乎很少停下來問:『言論自由真正的意義為何?言論自由是否真的存在?』本書就是要指出西方言論自由的實際情況和西方人所認定的言論自由理想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他們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誤解。」
「言論自由是一項需要人們長久奮鬥與犧牲生命來爭取的權利(當然,中國的抗爭還在持續)。東亞的學生比其他人都還了解言論自由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諷刺的是,西方文明的理想掌握在東亞年輕人有力的手裡,遠比落在西方中年人顫抖的雙手還要安全。」──摘自《部落客宣言》中文版序
部落格的出現,點燃了言論自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部落格既是個人,又屬於公共。這種網路空間,讓言論自由既曖昧又模糊,許多前所未見的問題因此浮上檯面。人人都是部落客,我們要如何拿捏書寫的分寸?又會遭受多少不可預見的心理與現實壓力?如你有這樣的心情與感受,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寫的。這本書告訴你,部落客在世界各地曾經面臨的風險。這本書告訴你,部落客在各種情境下可能遭遇的下場。
過去我們總以為,西方世界是言論自由高度成熟的地方,然而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作者林瑞谷(Erik Ringmar)教授親身經歷工作機構對部落客的打壓,以及對言論自由放棄原則的箝制,允為最佳的部落客「說書人」。
《部落客宣言》認真回答你過去、現在和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
作者簡介
林瑞谷(Erik Ringmar)
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1995至2007年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LSE)政府系,現為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教授。妻子林黛安(Diane Pranzo),兩人育有四個女兒,全家現定居於新竹。林瑞谷著有多本英文專書,主題涵蓋歷史、國際政治與經濟社會學,從1985年開始就在網路上進行探索。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政治社會學、中國研究與歐洲移民史,閒暇時喜歡在網路中挖掘新奇的事物。
許雅淑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經濟社會學與金融社會學,一直在思考台灣金融改革的社會學意涵,閒暇時喜歡帶著狗走在大街小巷進行社會考察。
詳細資料
top
* 叢書系列:社會書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代序 公民社會的不同模式與言論自由的尺度 / 孫治本(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人文社會 學系合聘副教授,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推薦序 《部落客宣言》與「你」 / 李士傑(國家數位典藏計畫、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
中文版序
第一章 看著,朋友們!我正在寫部落格
第二章 Q & A
第三章 倫敦政經學院的言論自由與言論箝制
第四章 大學裡的部落客
第五章 職場上的部落客
第六章 部落客共和國
第七章 內心的秘密
第八章 部落客宣言
參考書目
序
《部落客宣言》與「你」 李士傑∕國家數位典藏計畫、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
什麼是部落格?
隨著資訊網路應用的全面普及,部落格從最初跨國技術黑客社群的萬用工具,起飛成為全球網路文化當中重要的現象,也讓牛津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於 2003 年正式收錄 blog、韋氏大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在 2004 年將 blog 列為「年度選詞」(Word of the Year)。台灣則從 2005 年有媒體與民間團體開始舉辦「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與「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TW Blogger BoF)、網路公司舉辦「夏日的blog傳說」還有各式各樣的網聚活動,讓部落客們有機會離開鍵盤、瞥見資訊網路連結背後的真實面孔、想像部落格社群生態圈生猛有力的活動全貌。
這個由電腦網路所串連起來,由文字、影像、視訊串流等多媒體元素所組成的新媒體,藉由搜尋引擎、與更為晚近才躍上舞台的社會網路服務(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讓所有使用者共同參與了一場動態的嘉年華會。人們在網路世界的移動痕跡,集體地經由 Google、Facebook 與 Twitter、Plurk 等工具,重組、聚合、篩選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快速網際傳播現象。這些人們一點一滴用數位工具
寫日記的痕跡、日常生活的書寫與紀錄,累積構成了一個新的世界。
然而在部落格現象的核心,依照《網路巨變元年》作者梅田望夫的說法,我們可以將其定性為「分享精神、開放文化與自我中心」的具體呈現。在這個新舞台上,人們將自己的意見看法與不確定的它者分享,開放設想著準備吵架、或合作建構論述與進一步的行動;同時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生產知識。網路化、分散式的擴散型態,不易於傳統社會對特定媒體知識生產現場的事先攔截與審查;有說服力的訊息以病毒傳染的方式擴散,「對!就是這樣!」的感覺快速地在網路節點中流竄,各式各樣聚合與篩選工具所搭建起的有機網路就是通路與基礎建設網路。部落格現象代表著一種講者與聽者以新的連結方式,共同建立共識的新時代。
《部落客宣言》的意義
然而在網路上作自己,分享一切觀察與紀錄,開放面對各種型態的合作,並非容易的事情。新世界中原生的網路空間曖昧又模糊、既屬於私人努力耕耘的成果、又容許公共領域般地彼此對話與論辨。當你碰到某件事情,忍不住說「這太誇張了!」的時候,你是否想要把它記錄下來,丟上你的部落格?誇張是一種私人的感受,凸顯的有可能是你自己挾怨報復的情緒性言語,也有可能是真正公共議題的輕忽處理被你親眼目睹。如何拿捏撰寫的分寸?把這些事物寫下的時候,人們會遭受多大的心理與現實的壓力?有人曾經告訴過你,當一個部落客在世界各地所面臨到的風險嗎?這本林瑞谷教授的《部落客宣言》,就是在認真回答這些問題、舉出許多例證詳盡說明的教戰與實作手冊。
林瑞谷教授親身經歷到工作機構對部落客的打壓、對言論自由放棄原則的箝制,是一個最適合說故事的「說書人」。他的前工作機構,也是超級有名的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既是一個捍衛言論自由原則最力的世界級知識殿堂,也是一個面對新媒體時代言論型態與內容手足無措的保守機構;而我們的當事人也並非單向度的英雄,既是一個試著掌握這個新時代工具、直言不諱的言論自由捍衛者,也是面對威脅與惡意攻擊手法時會心生恐據,某些時刻像你我一樣幼稚、還在牙牙學語尋找新媒體的玩法與創意的探索者。當這兩股力量相撞擊時,不同角度的許多說法衍生同時擴散、影響,巨大的衝擊改變了彼此。從瑞典來到英國獲得倫敦政經學院正式教職與學界肯定的林瑞谷教授決定遞出辭呈,最終來到了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在國立交通大學擔任教職。
一個學術界的專業工作者走出學術殿堂,與其他的部落客一起參與資訊社會最新的浪潮,他用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與深刻細膩的探索,檢視在資訊社會的不同領域中,從大學與學術研究機構、商業公司職場、政治領域到個人私生活的空間,部落客所遭遇到的言論自由處境。不僅僅整理分享這些跟他一樣遭遇到衝擊的部落客的故事,林瑞谷教授走得更深,藉由「同理心」(empathy)去理解一個部落客所經歷的社會與心理歷程,分析與詮釋這些故事的隱喻含意,最終並提出給部落客的良心建議。從這些面向上部落客言論自由所面臨的抉擇,你於是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樣的一個新媒體可以牽動社會與個人認同與衝突對立的灰色地帶,捲起千層浪。
這篇序言的讀者你,是為了什麼原因,開始寫部落格的呢?又因為什麼緣故,決定把部落格關掉,不再繼續曝露自己呢?從一開始,我就是因為尋找自我認同與對主流體制論述的逃避,才開始在網路世界的某個小角落、蹲下來自己跟自己用暗語說話,一個人在畫圈圈。從 BBS 的個人版、明日報(古老的名字)的個人新聞台,一直到自己的部落格,我尋找著躲避內心父親與體制的監控聲音,一點一滴地紀錄自己的閱讀與「微小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來自稠密人群的東方社會,跟北歐維京人氣魄風格洋溢的林瑞谷教授不同的是,我從一開始就不覺得自己在一個言論自由的天空中翱翔。鄭南榕自由基金會執行長楊長鎮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警總」;我時刻都夢想著可以甩開那緊追不捨的黑暗影子,暢快淋漓地揮灑著自己的創意與感受。在我不斷往前衝的時候,我也透過部落格的文字書寫再刻劃自己的面容。而閱讀到林瑞谷教授這樣的文字時(第七章:內心的秘密):「這些網頁讓我不再孤單。我用自己的隱私灌溉它,而這個網頁是我和外在更廣闊世界持續的連結」---一瞬間我的防衛全數卸下,我倏地了解到我日夜不停歇的奔跑的緣由。
朝向未來的出航
這本務實的部落格言論自由教戰實作手冊,是一枚以思想與言論力量引爆的炸彈。林瑞谷教授預言了老舊精英、舊世界的權力擁有者、秩序捍衛者的註定失敗:試圖攔截、阻擋這樣思想與論述的自由流動的無用。他堅定的聲音讓我想起撰寫〈網際網路獨立宣言〉的詩人、歌詞創作者,也是最早的電子前鋒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的 John Perry Barlow。他對著工業時代的巨人,國家與大企業財團說出,網際網路不是你們的天下;一個新的領域在此誕生。林教授指出,一個讓我們重新了解過去公共領域言論自由的限制、新的言論自由的時代的浮現。這個時代的言論自由不是基於權利妥協、不是革命先烈要向當權者爭取,平衡權利與責任和義務、這種公共論壇大禮堂中孤零零的一支麥克風的想像。今日的言論自由是眾聲喧嘩的嘉年華會大遊行,在動態的人群流動中,無數個言論空間被創造出來又默默地消失。
言論自由就是我們自己的身份認同、身體實踐與社會生活。它牢牢地鑲嵌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唯有透過實踐你才有辦法知道你是誰,當打壓的反作用力降臨在你的身軀時,你才知道你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認同與世界。在線上 3D 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當中,許多藝術家們在被處罰囚禁、一望無際的玉米田中舉辦演唱會,盡情地唱著嘲諷網路服務系統問題的歌曲;網路趨勢專家的努力論述既創造出某種風潮,也讓不滿的網民選擇衝突踢爆,彼此都陷入難分難解的對詰當中;在中國的黃金長城監控系統下,每個人都進入到對他們而言陌生卻熱切無比的言論市場,在浪潮中支持與唾棄、擁抱或批鬥那些初次謀面的「危險想法」(dangerous ideas)。這些落英繽紛,就是我們的新世界。也許幼稚、也許深刻,無論如何閃躲與努力,最終我們都得在這巨浪中做出決定。這也就是林瑞谷教授所謂的部落客宣言的意義。
內容連載
§內文1
第一章 看著,朋友們!我正在寫部落格
「大家好,我是林瑞谷。你們聽得見嗎?」現在是2006年1月9日,我正在第一個部落格裡寫下第一篇文章。我在幾分鐘前下載了軟體,現在已經上線,部落格也架起來了。「甩掉註腳」(Forget the Footnotes)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部落格名稱。學術界總是藉由註腳增加自己發言的份量,但是在我在部落格裡不用任何註腳,只是漫無目的寫著。「1、 2、3、4,測試」。嗯,不錯,天空沒有垮下來,電腦也沒有冒出黑煙。我只是試著寫下來,看看有什麼事情發生。「咳!咳!」讓我清一下喉嚨,把手在褲管上擦乾,開始打字囉!
今天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有一位頂著「牛橋學歷」(Oxbridge)、操著標準的英國腔、穿著英國腰衫、超愛炫耀的同事,在做一場超級無聊的演講時,突然轉頭在黑板上畫圖。我想那是一幅即興畫出的地圖,但當時我已經心不在焉。他繼續講並且不斷轉身在黑板那張地圖上加些東西。每加上一點東西,這幅圖就越來越像男人的老二。過了一會,沒有人會懷疑了,這就是一個形狀完美充滿著男子漢氣概,完全勃起的男性光輝。裝在陰囊中的睪丸、陰毛全部都有。我開始笑,起初只是偷笑,接著就放聲大笑。在場的人都把頭轉向我。我對坐在隔壁的人說明我為什麼要笑,他做出一個噁心的表情,然後說「你這個傢伙!不好笑,一點都不好笑」。
聽起來當然很幼稚,不論是在現場大笑,或者是後來在部落格寫下這個故事都非常幼稚。我想「我不應該把這件事寫出來,因為同事們很容易就會認出來那是我」。如此一來,再鬧一次笑話的人就是我,而不是那個畫老二的同事。不過就算我選擇在公開場合表現出不成熟的樣子,那也是我自己決定要這麼做。除此之外,這是一個自由的國度不是嗎?我可以說自己想要講的事,而我也真的這樣做。
我鼓起勇氣決定要耍耍我的老闆,這個重量級人物是本校的校長Howard Davies爵士。我編了一個和Howard Davies爵士、唱詩班男孩以及天主教會有關的故事。當然,這些內容全部都是虛構的,一聽就知道不是真的,為了我的安全起見,我還特地加上一個官方的否認聲明,但聲明也是編出來的。聽起來很可笑!但英國人素以幽默感著稱,Howard Davies爵士是一個英國人不是嗎?他一定可以忍受這件事。
寫了幾篇文章之後我已經精疲力盡。我不知道自己內心原來如此幼稚,但這些都一一呈現在部落格上,所有人都可以看見。不論好壞,我都已經講出來了。在倫敦北部家裡的床上,我透過筆記型電腦講給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聽。嗯……事實上我並沒有那麼多讀者。此時,我的部落格一天只有幾十個訪客,這些讀者主要是我的家人,偶爾還有一些我教過的學生。
但是,沒有太多讀者並不會澆熄我的熱情,我感到自己已經掌握了一股新的力量。這股力量會傷害與顛覆人群,也會讓我看起來像一個笨蛋;但這也是一股講真話的力量,將生活周遭大大小小的事──不論是同事的虛偽、老闆的貪污或親友生活上的小習慣──一一講給大家聽。我要讓自己變成一台部落格寫作機,將看到的事都寫在網路上。這股龐大的力量令人戰慄,讓我得以擺脫無力感而振奮起來。「看著,朋友們!我正在寫部落格」。
當然我很清楚自己能說的話還是受到限制。任何人發言的範圍都有限制,例如法律上的限制,或者是因為害羞、恐懼,還是受到舊道德觀的限制。然而連我自己都不清楚,能說與不能說之間那條界線應該如何界定。一般而言,當你在公開場合發表文章時,通常有編輯替你處理這個問題。但是在我的部落格裡,我就是編輯,我缺乏經驗,沒有出版方向及指導原則。「我」和數百萬有著相同書寫習慣的部落客都一樣,「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Read more.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讀書會第二本書:我的小革命: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
網路讀書會時間:11月19日(週四)晚上八點至九點
主持人:陳信聰
來賓:「我的小革命」作者 何榮幸
「胖卡」「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史萊姆(預定)
社運名人何宗勳
台灣記協會長 莊豐嘉
宏觀電視製作人 謝幸吟
陳彥伃
周景賀
江宇雯
地點:華視(北市光復南路100號)
我的小革命: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以下文章轉載自博客來書籍館)
I S B N:9571351148
I S B N 13:9789571351148
作 者:何榮幸;黃哲斌;謝錦芳;郭石城;高有智
精平裝/頁數: 平裝本 / 255頁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 98/10/12
中國圖書分類: 臺灣傳記
胖卡三兄弟介紹(公視獨立特派員報導)
內容簡介
top
從自己開始,我就是力量!
傳遞熱情、理想、信念,
這是台灣社會繼續進步的重要動力。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不少人以具體行動顛覆傳統觀念、挑戰主流思惟,希望形成新的社會價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
書中主角懷抱單純熱情,從自己出發,不只提供理念想法,而是付諸行動身體力行,不僅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影響周遭的人。這些理想的實踐者,在生活中尋找出路,所傳達的社會趨勢與進步價值,讓我們看見向上提升的力量,展現台灣的生命之美。
作者簡介
何榮幸
1991年7月踏入新聞界,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現任中時副總編輯兼採訪中心副主任、調查採訪室主任。
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時報)等書。
黃哲斌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1994年考進《中國時報》,歷任台南市地方記者、社會組記者、政治版編輯,2000年調任《中時電子報》,經過八年網路生涯,2008年調回《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至今。
謝錦芳
1991年底進入中國時報,先後主跑市政、財經新聞,曾任經濟組主任,目前為調查採訪室主任記者。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希望做一天新聞人,就發揮一分影響力。
郭石城
從小嚮往無冕王生涯,新聞戰場轉眼20年,主跑過農業產經、與社會司法新聞,看盡浮華世界,長年新聞工作獨家新聞不斷,今年首次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期能更上層樓。
高有智
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台大動物系,在中國時報擔任記者7年多,歷經教科文組、政治組與調查採訪室等單位,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
名人推薦
top
工頭堅 部落格、噗浪人氣王
王健壯 前中國時報社長
米 果 知名部落格寫手
李偉文 荒野協會榮譽理事長
孫大偉 資深廣告人
夏 珍 中國時報總編輯
夏瑞紅 資深文化工作者
張鐵志 知名文化評論者
詹宏志 Pchome集團董事長
詹怡宜 「一步一腳印」節目主持人
熱情推薦
詳細資料
top
* 規格:平裝 / 256頁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目錄
top
【推薦序】從自己開始,我就是力量 ◎李偉文
【自序】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 ◎何榮幸
胖卡 幫偏鄉一圓網路夢 ◎何榮幸
這是三個宅男及一台中古麵包車的故事。三不五時出狀況的麵包車吃力地上山下海,把網路新科技帶給偏鄉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們。胖卡,伴著這群滿腦子突發奇想的大男孩繼續圓夢……
生態綠 助咖啡貧農收入倍增 ◎何榮幸
「生態綠」是華人世界第一家公平貿易特許商。它的名號聽起來很響亮,善待貧窮農民的精神也很感人,連喝杯咖啡值多少錢都是由顧客自己決定。
豬頭皮 音樂革命宣言 歡迎分享 ◎高有智
歡迎來唱我的歌,順煞給人講『歌是我寫的』,我就祝感謝;歡迎來唱我的歌,你若唱了有趁錢,分一些乎我;歡迎來唱我歌,你若不是要賺錢,故在乎你唱免驚。
江一豪 一人媒體發聲 ◎何榮幸
這個人,不當記者跑去當搬家工人,他以網路為基地,繼續做個關懷土地、對自己負責的公民記者。他的報導擊敗眾多主流媒體,入圍了重要新聞獎項。
胖奇趴 部落客面對面搞創意派 ◎黃哲斌
台灣有一種當紅派對「胖奇趴」,它是歡樂、創意、分享與行動的代名詞。
派對上酒精、食物、音樂、華服都不是主角;這創意派對的主角是部落客。
農村武裝青年 用音樂走唱農村說理念 ◎何榮幸
「白米詐彈客」楊儒門影響了很多人,三個年輕人組成「農村武裝青年」為農村發聲,這個活躍於街頭抗爭的獨立樂團,只想單純地讓音樂本身說話就好……
布農奇人 舉債買地搶救家鄉林地 ◎高有智
布農族人阿力曼,近年來四處籌資搶救家鄉的森林,他無怨無悔,甚至抵押房子和土地來貸款,以「環境信託」理念打造「森林博物館」,成為當地部落的奇人。
小唐狂想曲 用通用設計告別歧視◎高有智
小唐的雙腳萎縮,只能靠電動輪椅行動,卻成天夢想要帶給人們更多方便。他推動「通用設計」理念,打破生活中的歧視與不便。一百公分的輪椅天空卻比許多人都更遼闊……
科技濃湯 百億軟體捐社福團體 ◎謝錦芳
來自美國的「科技濃湯」與台灣開拓文教基金會合作,從2008年7月起架設捐贈平台,迄今已有七十多個NPO(非營利組織)取得企業捐贈的電腦軟體。
打造能源農村 ◎高有智
這是一個實驗發電的故事,也是一段追夢的過程。這個外表看似普通的農場,卻是一個大型實驗室,嘗試各種替代能源發電的可能性。這些一點一滴的付出,都在努力尋找綠色能源……
一個人釀酒 溫立國的自由滋味 ◎黃哲斌
他將興趣變成志業,靠著熱情、耐力與機械知識,開展個人釀酒的歷險。
他以類似自由軟體的「開放原始碼」精神,在2009年「台北雙年展」中開發了一支「自由啤酒」,歡迎複製、改進,在全球手工釀酒風潮中注入前衛想法……
綠建築達人 亮不亮有關係 ◎何榮幸
台灣綠建築權威林憲德,因為對愛狗KURO的伸張正義,出版台灣第一本光害問題專書,備受環保界肯定。也因他的執著,光害問題已出現更多改善的可能性……
徐銘謙 築夢山林 一步一腳印 ◎謝錦芳
徒步健行不是一般好手好腳的專利,徐銘謙的夢想,希望在全台森林遊樂區逐步推廣「無障礙步道」,讓身障者也能像正常人一樣,可以到戶外親近大自然。
黑白切 假左搞藝術 平民創作 ◎黃哲斌
自稱「假左派」的畫廊老闆、瘦削沉默的鐵雕藝術家、擅作甜點的美麗主婦、愛搞笑的得獎部落客……十幾個人鬆散組合,一場隨興集體行動,他們企圖發動一場藝術小革命,來場好玩的「黑白切」……
時間貨幣 教園藝換學國標 時間就是$ ◎郭石城
「時間貨幣」是不景氣時最夯的實用貨幣,許多人使用時間貨幣,免費學習另類專長。
這個概念在台灣已推行十餘年,早期由社福團體發起培養志工人力,進而推廣到社區……
李偉文 聆聽內在鼓聲 組荒野大軍 ◎黃哲斌
這位非典型牙醫拒絕高薪挖角誘惑,堅持錢夠用就好;每周平均只看診23小時,卻花另外23小時擔任志工。他用童子軍的服務精神實現成人的夢想,努力影響周遭的人成為志工,創建一支生態志工大軍……
吳國城 山城週刊 寫下30年傳奇 ◎何榮幸
一個在台北擔任大學助教的農家子弟,只因老師一句話,毅然返回老家創辦社區報紙,獨力負責所有編採寫工作,至今無怨無悔。它不但是東勢這個小鎮的一頁傳奇,更在台灣社區媒體史上留下難以抹滅的身影……
海綾月 部落格牽線 救了2000隻兔寶寶 ◎黃哲斌
一個平凡女生,擁有一顆愛心,只靠一人之力,卻運用部落格,連結一個龐大的家兔飼養社群,讓牠們免於被棄養、且讓牠們重新找到一個家……
庇護農場 勇敢媽媽為智障兒找家 ◎高有智
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因為生了智障兒,結識了一群智障者的家長,從此改變人生。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陳錳僅在集集籌建一座庇護農場,帶領孩子養豬種菜,提供社區照顧工作,努力為智障者找到第二個家。
從母姓 社運夫妻奮鬥一生 ◎何榮幸
長期投入婦運的彭渰雯,在民法修正案通過、子女可以從母姓那一天,赫然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徵求先生同意,決定讓肚子裡的孩子從母姓。但這對夫妻的父母全都反對,他們要如何才能革命成功?
區紀復 現代隱士 愈少愈自由 ◎高有智
他,40年不曾上過理髮廳,都是自己理髮;30年沒有買過新衣,穿的都是別人不要的舊衣;當年離開人人稱羨的台塑集團,隱居在花蓮鹽寮海邊的簡陋工寮裡,挑水砍柴,採果種菜。他把生活當修行,別人看來苦不堪言,他卻樂得開懷。
簡淑慧 10年抗爭 米酒終降價 ◎謝錦芳
紅標米酒終於降價,由每瓶180元降為50元。然而,消費者如果不健忘,十年前紅標米酒一瓶只賣22元。社運健將簡淑慧,日前指出,政府只要再修改菸酒稅法,米酒可以更便宜……
廖嘉展 背債800萬 紙教堂重生 ◎何榮幸
廖嘉展、顏新珠夫婦在南投桃米社區的努力,有目共睹,然而為了開創新局,廖嘉展大膽將日本阪神震災重建中,極具意義的鷹取Paper Dome移來台灣。以紙教堂為核心的新故鄉見學園區,在九二一震災十周年之際格外發人省思。
公共食堂 為獨居老人送餐 找到自我 ◎黃哲斌
這是一個女大生找回自我的故事,也是災區聚落靠著社區自主力量,長期餵養弱勢老人的故事。黃毅綸是台大高材生,卻在愛情與街頭運動中迷失自我,於是跑到南投鹿谷一座舊教堂裡企圖改造自己。現在的她,每天思考如何將九二一災區的茶葉賣到大城市裡,並且風雨無阻為村裡獨居老人送便當……
序
top
推薦序
從自己開始,我就是力量
這是一個愈來愈複雜的世界,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訊息迎面而來,層出不窮的災難與痛苦似乎也無止無盡,我們在指責抱怨之餘,往往也期待著偉大的領導人,提出長治久安的解決之道,但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就任演說中這麼說:「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的確,就如同在台北舉辦的聽障奧運的選手所說的:「我相信聽覺不是障礙,真正的障礙是放棄自己。我相信只要堅持,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困難。」從《我的小革命》書中20幾個人的真實故事,我們可以了解,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從自己開始做起,不管是不是可以達到世俗的所謂成功,但是他們的生命因為實踐的勇氣而活得精彩而且值得!
這些人進行的小革命,與一般人想像的革命不一樣,我認為比較接近「溫柔革命」,在荒野保護協會,我們一直以「溫柔革命」來自勉。
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我所信仰的社會運動是一種溫柔的革命。因為我相信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只有自己能夠教導自己。我發現,一個人在自願自發的行動與付出的過程之中,就會發展出改變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可能來自別人的強迫威脅,也不可能來自別人的教導或訓示,因此,如何溫柔的貼近一個人的心理,從別人的實際問題與感受出發,讓民眾從點點滴滴的行動中累積出改變的力量,是這些年我不斷思考的主題。
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樣的溫柔、這樣的小革命,面對全球環境的挑戰似乎緩不濟急,我們個人微不足道的力量能夠產生多少有意義的改變?
的確,面對60多億人口,複雜且龐大的全球經濟體系,我們每個人似乎是汪洋裡的一滴水,顯得如此渺小。但是當年德瑞莎修女立下幫助『貧窮中最窮的人』的大願時,主教問她:「加爾各答就有好幾百萬赤貧的人,請問你要怎麼做?」德瑞莎修女說:「要數到一百萬,也是得從一開始。」
這個從一開始的信心,就是《我的小革命》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無比的勇氣與希望。
面對大海,每一滴水似乎是那麼微不足道,可是整個海洋不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水滴所集合起來的嗎?因此,每個水滴也都有他的責任,每個水滴的貢獻都有他的存在意義。
一滴水要如何永不乾涸?
答案是滴入大海中。
李偉文
作者序
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
在台灣媒體環境持續惡化的此刻,這本書的出現,有點像是廢墟中開出一朵花那樣不可思議,也有點像是亂世中守護一畝田那樣值得珍惜。
2008年6月18日,《中國時報》無預警傳出裁員一半的震撼消息。當時我是政治組主任,這項保密到家的突襲性「社內新聞」,竟透過同事打電話回報社告知的「社外報導」,才在辦公室裡投下人心惶惶的原子彈。
那段心痛《中時》淪落至此、聲援中時工會行動的日子,是《中時》這塊老招牌最黯淡無光、搖搖欲墜的一刻。而《中時》處境只是平面媒體生存困境的冰山一角,台灣報業實已陷入最寒冷的冬天。
在此之前,我在《中時》內部多次呼籲恢復設置調查採訪室,結果都如石沉大海,沒想到卻在最困頓的時候撥雲見日。在總編輯王健壯、政經中心主任夏珍大力支持下,《中時》老闆余建新指派我擔任調查採訪室主任重新出發。
不僅如此,健壯、夏珍更放手讓我挑選調查室另外四位成員。我帶著組成「史上最強先發陣容」(NBA球賽看多了的後遺症)的心情,一開始就決定邀請跟我「武功派別截然不同」(這是金庸小說看多了的後遺症)的資深記者合作,希望發揮彼此激盪互補的加乘效果。
於是,我打電話給素不相識的桃園縣特派員郭石城,硬是「攔截」報社安排其擔任社會組副主任的原定規劃,小郭非常阿沙力地立即應允加入調查室;接下來我與曾任多年財經組主任、先前並無合作經驗的謝錦芳長談,錦芳在考量幾天後決定全力投入;加上長期關懷原住民、環保、農業等議題,與我在政治組長期合作「休耕啟示錄」等專題的老戰友高有智,體制上直屬總編輯的調查室,遂於8月1日正式上路。
但調查室團隊還缺一角,我很期待能夠合作的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黃哲斌,此時仍因代理總編輯身分無法離開。我在徵詢哲斌意願後虛位以待,兩個月後調查室團隊全員到齊。在不知《中時》還能存活多久的高度不確定氣氛中,我們這五個具有相同理想與熱情、除有智外新聞資歷都接近20年的戰友,懷抱「最後一戰」的心情相濡以沬、攜手前進。
而經歷無數次腦力激盪、修正補強後,我們從2009年1月起,每週六固定推出「我的小革命」專版。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塊除了描繪「社會趨勢」更強調「進步價值」的人文反思基地。
我們認為,在這個「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台灣社會各個角落,不少人早就用具體行動顛覆傳統觀念、挑戰主流思維,希望形成新的社會價值,打造自己的小小革命,因此我們決定將這塊專版命名為「我的小革命」。
有別於主流媒體已經報導太多權勢者的意見與動向,我們從各領域小人物打破傳統的努力軌跡出發,藉此守望台灣社會正在發生卻尚未被清楚辨識的重要變化,並鼓勵更多人以具體行動改造社會。
在上述考量下,每塊「我的小革命」專版皆包括6項元素:一、行動故事及其背後的進步價值;二、在地化---台灣還有那些人在做一樣的事;三、全球化 ---公民RSS:全世界有那些人早就在做這件事;四、新聞辭典:這項社會趨勢代表什麼意義;五、「你也可以這樣做」表格:行動教戰守則;六、「政府與各界應該這樣做」表格:監督政府調整思維、與時俱進。
這本書,就是過去10個月「我的小革命」專版中經過改寫的24個故事,每一個主題都是我們反覆討論、認為深具意義的重要價值,我們甚至還推出「921月」大型企劃以見證台灣社會走過921震災十週年的重建經驗。在採訪過程中,這些小人物的理想性格、堅定毅力、執著精神常常讓我們欽佩不已,並且深受感動。我們認為,台灣社會需要更多這種「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理想派與實踐者,透過他們身體力行傳達的社會趨勢與進步價值,我們看見了台灣社會向上提升的更多可能。
對我個人而言,「我的小革命」還有段意外插曲。我和哲斌、有智前往南投鹿谷採訪「公共食堂」篇主角黃毅綸時,才得知毅綸是受到我的著作《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影響,因而決定前往921災區為老人送餐改造自己。我一方面以這位台大社會系學妹為榮,另一方面也對自己作品能夠發揮影響力---那怕只是一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感到欣慰。
在這個報紙被視為夕陽產業的高科技年代,我仍然相信,不論媒體形式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文字的力量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絕不妄自菲薄。我在另一本著作《媒體突圍》中強調拉近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做多少、算多少」信念,今後亦將繼續伴隨我的記者生涯前行。
感謝《中時》前後任總編輯王健壯、夏珍的全力支持,讓調查室得以用現在這樣的面貌存在,並讓「我的小革命」專版得以不間斷持續至今。李文瑛、鍾文武、林禮珍等編輯及中時攝影中心的長期努力,則讓「我的小革命」生色許多。中時報系「六一八震災」至今,第一線同事扛起即時新聞重任,調查室則扮演開拓深度與廣度的後盾,共同見證了這家老報社歷劫重生的艱辛歷程。
感謝本書每位受訪者傳遞的生命熱情與理想信念,那是讓台灣社會繼續進步的重要動力。此外,感謝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林馨琴、主編李濰美對於本書的用心,讓這本書能夠有機會影響更多人。對於本書所有照片提供者,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特別感謝我的夥伴哲斌、錦芳、小郭、有智,沒有他們四位的全心投入與傑出表現,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存在。更感謝「調查室眷屬後援會」的支持與體諒,我們五個人才能無後顧之憂奮鬥至今。
其實,從調查室成立、「我的小革命」專版的種種編採創意革新與突圍,再到這本書「懷胎10月」誕生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另一項小革命了。
何榮幸
內容連載
§內文1
胖卡
幫偏鄉一圓網路夢
◎何榮幸
這是三個宅男及一台中古麵包車的故事。
三不五時出狀況的麵包車吃力地上山下海,
把網路新科技帶給偏鄉充滿好奇心的小朋友們。
胖卡,伴著這群滿腦子突發奇想的大男孩繼續圓夢……
網路宅男各有所長
「胖卡」既是一台車,也是一個計畫。
2009年年初,「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史萊姆腦中浮現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讓電腦鄉民去教偏鄉鄉民電腦呢?」他決定付諸行動,於是以10,000元向包商買了出廠10年、1100CC的麵包車,花了20,000元修理後,便以這輛破車做為數位行動基地。
斯文的史萊姆強調,他的實踐理念是「做了,再找資源」,他先找上擅長哲學思考的「帥氣黑騎士」Schee和「淡水第一流浪漢」陳力這兩位熱血部落客,三個人打算做到「把宅男宅配到偏鄉」,傳授偏鄉地區網路應用訣竅,讓每個人都能參與Web2.0資訊分享新時代。
至於這部車,酷酷的Schee決定將它命名為「胖卡」(Puncar)。因為麵包的日文發音是「Pun」,車子是「Car」,Puncar這個名號在國際上應該也能行得通。之後幸運地獲得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贊助後,胖卡在2009年5月展開了全台首航。
這三個大男生,就是「胖卡」的「爸爸媽媽」,他們在台灣網路界都已是傳奇人物。
史萊姆本名徐挺耀,曾在平面報紙編過副刊、也在新聞網站當過科技編輯,東闖西蕩、跌跌撞撞,創立過《羽毛》等頗獲好評的網站。被朋友戲稱「史公」的他,點子奇多,雖畢業於「工業管理系」,但擅長管理的卻是網站,或是網路專案。目前,史萊姆左手接案作網站、右手推動數位文化協會,希望成為台灣網路圈的膠合劑。
陳力出身桃園藍領家庭,就讀淡江中文系時,跟著老師做田野調查,踏遍淡水街巷,被當地人戲稱為「30歲以下最了解淡水的外地人」,畢業後曾為藍綠候選人拍過紀錄片,同時投入維基百科義工,是2008年台灣主辦中文維基年會的靈魂人物之一。
身為家中獨子的陳力說,父母並不知道他的工作內容,聽說他在「拍東西」,問他「是攝影記者嗎?」話雖如此,一路栽培他的父母至今仍支持他的想法。
Schee的故事更為傳奇,他曾在澳洲廟宇習經茹素,16歲隻身騎摩托車橫越澳洲大陸,17歲保送師大英語,卻從來沒畢業。但他是台灣網路圈的先行者之一,資訊吸收量奇大,被史萊姆譽為「腦海隨時記住2000個英文網址」,他也是台灣最早的部落客之一。
曾在中研院資科所、蕃薯藤樂多任職的Schee,目前在衛星導航大廠Mio擔任區域產品經理;或許因為他是唯一「騎遍台灣每一條省道及縣道」的人,這三個輕熟男,因為史萊姆與一群部落客合組數位文化協會而湊在一起。由史萊姆負責組織創意與資源整合、陳力負責執行,Schee則提供一些「哲學上的發想與建議」。透過他們的創意與執行力,「胖卡行動」於焉誕生。
除了他們三人,「數位文化協會」還聚集一群藍綠立場各異的部落客,他們有的曾幫馬英九架設競選網站、有的是深綠傾向的部落客,卻能在網路的共同語言上,快快樂樂的辦活動、玩創意,聊天時還會消遣自己支持的政黨,一點都聞不到台灣社會的煙硝味。至於「胖卡」,就是他們實現夢想的第一個大玩具。
... Read more.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讀書會第一本書: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
本讀書會第一本書: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
簡介:
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
深入剖析收視率介入電視新聞製作的過程與原因,以探索收視率與電視新聞產製的深層結構。
作者: 林照真
ISBN: 9789570834314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2009/07/01
收視率影響電視新聞製作,屢受輿論詬病,在國內卻缺乏系統性的學術討論。
本書關切電視新聞受收視率支配現象,以「收視率新聞學」為系統概念,
深入剖析收視率介入電視新聞製作的過程與原因,
以探索收視率與電視新聞產製的深層結構。
本書詳述「每分鐘收視率」對電視新聞製作的影響,
書中分析四家有線新聞台之電視新聞文本;
另又以無線台華視為參與觀察個案。
本書採政治經濟學研究取徑,忠實還原收視率主導電視產業的商品化過程,
並述及收視率、電視、廣告三產業間,共同構築的綿密商業關係。
<作者簡介>
林照真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
從事學術工作前曾任職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媒體經驗達二十年。
主要研究領域為收視率、新聞公共領域、新聞實務等。
新聞專業著作有《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
新聞報導著作有
《戰慄土石流》、《清淨流亡》、《最後的達賴喇嘛》、
《喇嘛殺人》《水的政治學》《覆面部隊》《中國人的悲哀》。
★作者序
收視率對電視內容的影響,多年來爭論聲不斷。
各界之所以如此關心此一課題,是因為電視深入家庭,
影響力為各媒體之最。其中,電視更是一般民眾獲知新聞的最主要管道。
在台灣每天的早、中、晚3時間裡,共有5無線電視台會固定播出新聞時段,
這還不包括會在特定時段播出新聞的有線台。另外,台灣更有724新聞台。
台灣人口是2300人口是台灣13美國,24新聞頻道只有兩個,遠遠不及台灣的7個。
鄰近的日本比台灣多了1億以上的人口,卻一個24新聞台都沒有。
由此可見台灣電視新聞產業競爭之激烈。
然而,競爭的氣氛並沒有為台灣電視帶來進步。
多年來電視新聞無法贏得尊敬,許多人都在尋找原因,
而每當言及電視新聞品質時,收視率必然是一個離不開的話題。
但對於收視率究竟如何影響新聞的運作,
卻往往只是技術層面的認知,缺乏對收視率全面的觀照與了解。
本書從收視率產業的起源、收視率與電視、廣告等產業的關係,
乃至收視率對電視新聞的影響,均進行了歷史考古與現實經驗的檢試。
本書對收視率提出兩個不同於既往的觀點;
其一是,收視率研究常被視為是科學的調查方法,本書提出了相當的反駁,
並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進行批判,更從產業運作中尋找收視率所形塑出的相關問題;
其二是,在評論收視率如何影響新聞內容的製作時,本書是以「每分鐘收視率」
做為研究的指標,並以實際案例與深度訪談做為論證的基礎,因此有了一定的發現。
本書是以「收視率新聞學」為觀點,做為批評電視新聞的理論架構。
但本書要說明,本書是以發現問題為研究宗旨,並非以任何個人做為譴責或是批評的對象。
一如布赫迪厄在《布赫迪厄論電視》一書的結論所言:
「所有揭露加諸於新聞從業人員身上的,以及他們再轉加諸於所有文化生產者的隱藏束縛,
並不是要揭發負責人,挑出誰是罪人。這是嘗試給予人們一個解放的可能,
方法則是使人意識到這些機制的支配力。」
這正是本書的目的,如果本書能夠藉著收視率相關問題的揭露,
讓電視新聞工作者、廣告業者、收視率調查公司能夠明白收視率
在台灣所引發的相關問題,相信這將是未來媒體改革的第一步。
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書從研究撰寫、審核到正式出版,前後約3年時間,
不少受訪者在過程中職務有了變動,本書保留的仍是受訪時的職務,以確保其發言位置的一致性。
在理性的書寫完成後,我想談些感想。
我從事新聞工作20年,那是我非常熟悉與熱愛的行業,
多年來我一直是一個內容生產者,在我的「古老」思惟中,
我總是認為只要把內容品質控制好,就算是對得起工作。
所以,我一直在內容上用心,這樣來說也沒有太大的錯。
但是,直到我開始研究收視率後,我才驚覺,一直埋首做報導的我,
其實一點都不了解商業媒體,特別是電視。
與報紙相比,電視幾乎是無時無刻忍受著收視率對它的侵擾。
這個感覺在我的研究完成後,我內心實有著更深的體會,
因而,我進入學界後,更自我期許要以改革收視率體制做為學術上努力的方向。
我認為這是改善電視新聞的正確切入處,也是回歸新聞專業思考的明確方向。
... Read more.